查看原文
其他

破解标签化,活用教练工具打造系统思维

生涯豆 北森生涯 2022-06-25


这个世界虽然是个客观的存在,同时也是主观的投射。我们时刻都在创造着这个世界,你在创造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还是在创造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你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你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而真正的破局,是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性思维的认知升级。


你的思维模式遮住了世界本来的样子


想象一下,你在高铁上,其他的乘客们也都在安静地坐着。这时上来了一位带着几个孩子的男子。孩子们一上来就四处奔跑,撒野作怪,而这个男子坐下来,就像没看见一样。


画面定格在这里,假如你就在现场,这时候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家人怎么这么没教养?这个男的怎么可以这样!果然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父母?现在的社会环境与道德水平怎么差到了这个地步?

 

你是否也会有一丝丝好奇,为什么这个男子如此无动于衷,他的生活正在经历着什么呢?

 

终于,你忍无可忍,起身跟他说道:“先生,你能不能管管你的孩子?”那人抬起眼来看你,仿佛如梦初醒般轻声说道:“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今天刚刚过世,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亲身经历。这本书卖了近3000万册,史蒂芬也被评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25人之一。


史蒂芬回忆道,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有时候,世界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是你的思维模式遮住了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上述那个故事的“史蒂芬”,当一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的时候,我们惯性地运用着线性思维,用简单的逻辑解构着复杂而多元的世界。


是什么让我们容易陷入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不变的、单维的思考方式,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


在刚刚讲述的故事里,闹腾的孩子意味着没有教养,这便是一种单一思维。我们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停滞不前,看不见眼前的丰富和精彩。

 

线性思维为什么会发生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经典作品《思考快与慢》中提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把它们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穿衣服、系扣子、挤牙膏……它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消耗。而所有令它“蒙圈儿”的事情,就会自动移交给系统2处理。


系统2的所有运作则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但毕竟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系统2会将它们优先使用于当前遇到的难题之上,不过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系统1的自动反应模式,其中的一种就是线性思维。从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自动化模式非常的方便好用,但人一旦觉得自己明白了,就会开启系统1的“自动驾驶模式”,不再深究事情背后的关系,把自己束缚在线性思维的框架里,而不再多一丝思考。


几种常见的线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线性思维让我们“深受困扰”。


标签化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贴标签”。第一印象,往往成为标签的主要来源。


当你看到一个女生长着娇小的身躯时,也许你脑海里会情不自禁地泛起“柔弱”二字,却看不见她在打理自己生活时的坚强。


当你接触一个新的工作任务的时候,也许你同样会有一种条件反射“这肯定超过我的能力了”,而很可能将工作随手应付,或将自己打趴在地。

 

这些刻板印象其实都在妨碍着我们的成长。当我们步入职场,我们更是“游刃有余”地给自己的工作和身边相处的人贴标签。


在过往岁月的耳濡目染中,我们会为职场贴上“竞争”的标签。诚然,竞争并没有错,但竞争的标签,却可能让你将焦点集中在同事之间的竞争之中,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互相支持与共赢。我们会给工作能力强的女同事贴上“女强人”的标签,而这也很可能让你忽视了她同样需要别人的理解与信任。

 

“标签化”的确是方便了我们的大脑对事物进行归类,而后果却是我们片面地对待这个世界,失去的是你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应该


“应该”这两个字可能是我们头脑中最容易跳出来的两个字。你是我的上司,所以你应该帮助我成长;你是我的家人,所以你应该支持我……


“应该”就好像一个绳索,既套牢了自己,也套牢了身边的人。一旦生活中没有出现自认为的“应该”,那么负面情绪可能便纷至沓来。

 

每个人都活在看似“应该”的世界里,过着千差万别的人生。这些“应该”听起来理所当然,却很可能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看见”。

 

“应该”还特别容易出现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身上,当你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之后,所谓的“应该”便会出现。


这时候,你心里的小声音很可能在说,这个工作这样执行是应该的,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应该”也许会让你的工作变得简单,但更有可能让你的工作变得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几年之后,你不但会因而抱怨工作的重复,更严重的是,这会让你停止探索工作中的创新,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迭代。

 

非黑即白


“非黑即白”又称为二元对立,人为的将这个世界简单地划分成“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


在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童话故事中,多数会写到邪恶的坏人被打倒,王子和公主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真正的生活中,绝对的邪恶或善良几乎不存在,连你本身,也是具有复杂性的。

 

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你也许会看见一个人的“懦弱”,却很可能看不见他在如何努力地克服懦弱;你也许会看见一个人的“强大”,却很可能看不见他如何强装强大;你也许会看见一个人的“懒惰”,却很可能看不见他是如何不断鼓励自己,重新振作。

 

“非黑即白”也许会让你快速对人下定义,简单的“好”与“坏”不但容易对人造成伤害,也让你的眼睛里只看见一个平面的世界,看不见这个世界其实是多维的空间,还涂满了多彩的颜色。


用教练工具建立系统思维


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升维,能够运用系统性思维建立更高满意度的人生。以下三种教练思维或许能够助你一臂之力。


自我觉察


正如《思考快与慢》提出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具有一种将事物简化思考的倾向,大脑一不小心就会开启“自动驾驶仪”,因此我们也倾向于用“线性思维”去思考万事万物,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自我觉察,观察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动,然后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批判性思维大师理查德·保罗与琳达·埃尔德在《思辨与立场》一书中指出,认知谦逊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自我蒙蔽保持敏感,注意到自己观点中的偏差、成见以及局限,不会无知却假装渊博。

 


而认知谦逊的反面则是认知自负,即把自己的一切信念、误解、错觉都当作显而易见的事实,在受到挑战时恼羞成怒,拒绝承认思维中的瑕疵。

 

真正站在认知谦逊的立场上,你便能够具备认知勇气,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具备认知勇气的意思是,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者从不愿意认真倾听的观点。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当我们能够带着“觉察”审视我们的思维模式的时候,世界就会开始向你展露不一样的面貌。带着这份“觉察”,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是我的想法还是事实?我的想法是良善的吗?有什么新的可能性吗?


穿上对方的鞋子


每次观点冲突都是特别好的练习“思维转换”的机会。试着跟随对方的观点,看一看对方的思路是如何的?他的意图是什么?也就是: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在一次企业私董会上,多名企业家参与了一场辩论会。这些平常在自己公司都是“一言堂”的企业家们,辩论起来自然是互不服气,越辩越激动。正在这个时刻,企业教练叫停了辩论并说道:“下一个环节是,交换观点,辩论继续。”当时所有人都傻了,稍微停顿后,大家又唇枪舌剑起来,开始帮对方自圆其说。这对在场的企业家来说,都是深刻的一课。

 

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子里,你才会明白,同一个情境其实能够承载的角度有很多,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有值得被理解的地方。

 

教练工具中有一个经典的“让自己穿上对方的鞋子”的工具,叫做“三位置法”。运用三位置法,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同一个情景,提炼出最佳的处理方案。

 

第一个位置,是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举个例子,这是你和孩子之间的较量。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作为父亲或者母亲的你,想要怎么办?你可以向自己问这几个问题:“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情绪如何?达成什么样的结果我能够满意?”

 

第二个位置,是对方。从这个例子上看,也就是你的孩子。试着从孩子的视角看看,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是眼前的这个孩子,他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是眼前的这个孩子,你会如何看待他的父亲或者母亲?

 

第三个位置,是抽离的位置,也叫做教练位置。顾名思义,这个视角并不在于自己或者对方,而是像一个摄像机一样中立的、不带感情色彩地看到全局。你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假如房间里面有一个摄像机正在录制,从摄像机这个中立的、不带感情色彩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发现?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三位置法,既考虑了自己,也考虑了对方,同时还能站在全局的角度中立地看到这一切,不同的视角都能够给你带来不同的智慧,支持你更好地做出选择。


负向转正向


既然这个世界并非片面,而是多维的,那么你所经历的事情便同时具有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重点是你能够看到哪一面,更高级的是,你是否能够进行负向到正向的转变。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声音,每当事情的发生不太如意的时候,这个小声音便会响起。“你怎么又做错了”“看吧,事情又被你搞砸了”。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也惩罚他人,让本来丰富的生命经历成为沉甸甸的石头砸在心里。

 

其实,我们能够用正向思维来看待这一切。运用正向反馈的技术,便能够让曾经的失败变成未来的养分。我们可以用“你真正想要的成果是什么”来取代“你怎么又错了”;用“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取代“这是谁的错”;用“假如这是一个机会,你将如何运用这个机会”来取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每一个失败中,都孕育着生机;每一次跌倒,也蕴含着重新前行的可能。正向思维并不代表一味地“熬鸡汤”,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眼下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意气风发还是前路黯淡,都能够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前进方向。

 

系统性思维,是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把自己从标签化的世界里解放出来,重新审视生命的不同角度;系统性思维是摆脱“应该”,既看见对方本来的样子,也让自己活出“如你所是”;系统性思维是让你能够减少对外界的评判,也免于被评判干扰,真真切切地和这个世界互动,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更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文/杨洋 本文发自生涯研究院

课程推荐


教练技术带给人的不仅是工具和技巧

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与重构

BCC全球生涯教练培训

五天助你重构目标导向的教练思维

有效开展被赋能的高效对话 

年底8区域同步开课中

现在报名更能参与北森生涯17周年司庆活动

千元超值优惠等你来拿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活动详情



推荐阅读

生命平衡轮 年年要做的八件事
35岁现象,一场终逃不过的生涯宿命?
北森生涯17周年庆,多重超值福利任性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